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,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。它是我们的文化基石,是古老传统和历史的核心,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瑰宝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,千姿百态,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。
弋阳县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目前共有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其中: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(弋阳腔),省级非遗项目2项(大禾米粿制作技艺、叠山绳龙灯),市级非遗项目13项(曹溪米糖制作技艺、曹溪划拳、弋阳石雕、弋阳三角班、西李太平桥灯、方志敏故事、闽浙赣苏区红色歌谣、弋阳采茶戏、弋阳甜茶制作技艺、弋阳龟峰酒酿造技艺、弋阳串堂班、弋阳西童布鞋制作技艺、弋阳竹根篆刻),县级非遗项目5项(赣东北苏区群众体育项目、洪山茶制作技艺、金丝楠古沉木雕艺术、梅花饮吹药、弋阳吹打)。
这次新增曹溪七汪会戏习俗等十七个项目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、清晰的传承脉络,至今仍以活态形式存在,并能较好地体现弋阳县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的传统文化历史、文学、艺术、科学价值。新近公布认定的第五批县级非遗项目,进一步丰富了我县文化遗产宝库,彰显了我县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成果。
非遗里有生活—曹溪米糖制作技艺
曹溪米糖制作即以本地出产的糯米或籼米为主料,麦芽为辅料。一般每年立冬前后,当地村民将自产的小麦放置灶台上培养5—6天直至小麦发芽,然后碾碎放进蒸熟冷却后的糯米或籼米中搅拌均匀密闭,培养好的麦芽作为催化剂使蒸熟的糯米或籼米析出糖分,出现融化状态,装进榨包,通过榨筒车压榨使糖水与米渣分离。将榨出的糖水放进热锅中煎熬至粘稠状,起锅加工。糖浆在案板上通过一系列搅、拉、压技术动作进行米糖制作,或压成饼状或灌上各类馅,馅的种类有芝麻、豆末、米花等。曹溪米糖品种有糖子、酢糖、麻杆糖、灌香糖等,尤以灌香糖味最佳。